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,李商隐的诗词承载了他的一生感悟和情感体验,代表了唐代后期诗歌的最高成就之一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人墨客的更替,李商隐的诗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直到明朝末年,有几位文人发现了他的才华,并将他的诗歌重新赋予了生命。他们自发组织编撰了《李商隐集》,并发动文人墨客广泛传抄、赞扬,让李商隐名声再起,成为了唐诗五大家之一。这个过程就是代赠李商隐。
发现李商隐
明朝末年,文学界的中心已经转向了南方,时人对于北方文学的关注逐渐降低。李商隐的诗词因此也逐渐淡出了当时人们的视野,甚至在魏源所编的《红楼梦》中,也没有一首李商隐的诗被摆上桌面。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代赠李商隐的事情开始酝酿。当时一些文人对于李商隐尚有所了解,例如《四库全书》中已经收录了他的一些诗篇,并且已经值得被称述为良史,但是没有对他进行系统、全面的评价。在这些文人中,代表人物有王士禛、仇鸣升、凌濛初、段成式等。
编撰《李商隐集》
王士禛是首先对李商隐进行赞扬和传播的文人之一,他在《北阙杂志》上发表了一篇《存李商隐诗》,文章中高度评价了李商隐的诗歌才华。苏之逵在见到这篇文章后,立刻注解其中选句,编为一本《李商隐选》。此后,朱权、张大维等文人也将自己所收藏的李商隐的诗篇编为系列。最终,吴均等人根据以上收集到的诗篇将其总结为《李商隐集》。这样的编撰过程大大推动了李商隐的名气和影响力,使得其诗歌再次得到广泛传播。
互相推崇
代赠李商隐的过程不仅是李商隐诗歌再次流传的过程,也是文人之间相互推崇的过程。文化氛围的特殊性质,决定了中华文化的良性循环,文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。代赠阶段正是这种紧密关系的体现。在这个时期,文人互相间的掩饰才情、抱怨平凡、报汇情趣更加频繁。《李商隐集》编撰完成之后,各地的文人都对其高度评价,并且运用自己的才华写出一大批赞美诗篇。例如元末明初的张岱在《蜀道难》中就写道:“也曾匹马渡平川,田家少闲月,万里无云波。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”这样的佳句非常能够引起当时读者的共鸣,立刻得到了广泛的赞和认可。可以看到,代赠李商隐在文人之间激起了强烈的艺术情感和共鸣,使得文化之树不断得以枝繁叶茂。
总之,代赠李商隐的过程,在唐诗后期诗歌的流传和传承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即便是到了明朝末年,也有一批有识之士在推崇李商隐的同时,将他的作品重新点亮,期望在当时的背景下以文人之道弘扬诗歌之美。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,珍视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合理性建设的重要渠道,也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。